健康扶贫行动的实践探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帮扶阜平县医院工作纪实
作者: 来源: 时间:2019-10-24 阅读:4131温岭市是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一个县级市,隶属浙江台州,三面临海,是第一缕曙光最早映照的 滨海城市。温岭市中医院创建于 1953 年,当时只 是一个由一张牙科椅、2 个坐堂医、3 间简陋房组 成的中医牙科联合诊所,经历了 66 年几代温岭中 医人呕心沥血的奋斗磨砺和医术传承与发扬光大的 创业历程,发展如今成为一所县级市中为数不多的 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医院设老院本部和南屏两个院区,医院现开放床位 800 张,开设 19 个病区、30 余个临床和医技科室。 现有职工 990 余人,其中正副高级职称 162 人,拥 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 人,全国基层名 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1 个,浙江省名中医 3 人, 浙江省基层名中医和医坛新秀各 1 人,台州市名中 医和青年名中医共 5 人,台州市县市级以上专业技 术拔尖人才 4 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和浙江中医药大 学硕士生导师 7 人。此外,医院有数十名专家担任 着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中医药学会、医学会的专 业委员会主委、副主委、常委等职位,都在为繁荣 中医药事业许身奉献。医院近年来不断扩大引申中 医专长服务项目与对外技术交流合作,2012 年成为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3 年成功晋级为国家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018 年又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 附属龙华医院台州分院。目前医院拥有国家级中医 重点专科推拿科、省级重点学(专)科中西医结合 胸外科、脾胃病科、肛肠科、护理学,台州市级中 医重点学科妇科、脑病科、肝病科,医院建立了石 学敏院士工作站,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联合 培养基地,泌尿科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 济医院泌尿科台州分中心,还由上海龙华医院托管 了医院中医肿瘤科、中医肾病科。近年来,医院在 发展建设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博采众长,先后 荣获了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重点 中医院建设项目单位、全国中医护理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冬病夏治”先进集体、全国中医“治未病” 预防保健服务优选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博得业 内及一方百姓的赞誉。
走进这家老院区,为眼前古朴厚重的庭院式风 格建筑所吸引,门厅悬挂着“悬壶济世 博爱施众” 的院誓横匾,院内呈现出一馆(名医馆)、一巷(悬 壶巷)、一廊(鼻祖林)、一厅(百草汇)、一壁(中 医源)、一堂(养生堂)、一墙(惠泽图)、一碑(岐 黄颂)、一园(杏林园)、一轩(辅仁轩)、一像 (药圣像)、一亭(怡心亭)等布局严谨、敦实的 景观建筑,衬托出杏林之家的独特风貌,显现出医 院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后依然尚存的浓厚的中医文化 底蕴,身处其中,其含蓄内敛、博大精深的文化感 油然而生。这里名医荟萃,有医药世家的八旬老中 医,也汇聚了许多出身名校、师从名师的青年医生, 在实践中传承、创新、发展医术,孕育了无数个杏 林名医精英,唱响了改革时期大医精诚、博爱为民 的历史新歌。
1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基层中医院的发展途径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强劲东风吹遍了祖国的每 一片土地,医改进程中,国家制定的各项相关政策 和措施也为中医药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全国 各级各类医院都在做强做大的竞争势头中,基层中 医院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准确定位,如 何发展,医院领导结合国情、院情以及区域的医疗 资源现状做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后,院长认为当前 医院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医院综合实力的竞争,比 规模、比硬件是人强我弱,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传 统中医药优势,走软实力建设的发展道路才是可行 的。因为在快速改革的进程中,提升软实力是医院 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医院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医 院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 保证,也是提升医院凝聚力的有效手段。况且,祖国医学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也为后人留下了宝 贵的精神财富,应该传承和拾遗。为此,医院领导 一班人在医院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上,从温岭市 920 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和 122 万常住人口及偏、远、 山、穷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渴望和实际需求进行思 考,制定了全面提升医院软实力建设的系统工程方 案和措施,秉承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院训制定了 用心服务、精细管理、差异发展的具体内容和办法, 将医院文化、价值观念、医院管理制度等方面作为 影响医院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因素全面进行整改和升 华。在医院软实力建设的进程中,针对如何提升医 院亲和力、管理效力、学习创新力和医院影响力制 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措施。一方面对医院内部职 工进行发展理念更新的强化教育和学习,不断丰富、 提升医院员工对医院文化的渗透、参与和理解,引 导价值观取向,在政策上、生活和学习上体现出对 员工的关爱,使之有家的温暖,通过各种丰富多彩 的医院文化活动,让大家在一个共同的愿景目标下 产生凝聚前行的动力,如全院举办一些健康向上、 寓教于乐的文体赛事和各类兴趣班,进一步增加员 工的集体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组织全院职工通过 参与“管理效力共识营”活动,以医疗技术、医疗 品质安全、特色中医、教学与科研为中心议题,群 策群力,确定愿景,制定规划,为医院早日成为浙 江中医名院、全国示范中医院的愿景描绘发展策略 蓝图。同时对医院各部门、各层次建立严格的管理 制度并实行精细化管理,围绕服务能力、服务技术 的提升,依托信息化平台建立创新机制和服务持续 改进的规范流程。另一方面,对外,即针对服务对 象通过强化全体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精于医术、 诚于医德的行医品质重塑中医院的大医精诚、博爱 济世的社会形象。
为了打造医院与社会的亲和力,用贴心和智慧 精心细化优质服务流程,制定了近 70 项人性化服 务举措,如开展“出院病人免费出车送回家”服务 至今已坚持 16 年之久,6 辆护送车,免费送血透等 患者出院回家 31 万人次,行程达 155 万公里以上, 足迹遍及温岭 16 个镇、街道和宁波、温州、临海、 椒江、路桥、玉环等地,深受社会、患者及其家属 的一致赞誉。院内还推出“共享轮椅”服务;为中 午在院候诊的患者和家属提供盒饭;为来院就诊市 民免费提供应季中药凉茶;为住院患者免费提供中 药安神药枕;在骨科、泌尿科、外科、中医科陆续 开展电子叫号和一对一就诊服务;门诊服务台提供 了小件行李寄存、储药柜、手绘导医图等服务。各 科室也相继推出 10 余项惠民便民服务举措,针对老年患者病情设计制作了防走失护理服、看图服药; 为导尿患者设计制作了“便携式尿袋斜挎包”;为 儿童患者举办“庆六一”活动;结合健康宣教在各 临床科室由医护人员带教开展八段锦、经络排石操、 肿瘤康复操等活动,这些贴心服务举措,不仅增强 了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促进了医院与患者的健 康互动,也赢得了社会与患者的广泛赞誉。
为了更好地提升服务品质,及时救治患者,医 院建立了信息协调中心,规定所有肿瘤患者、介入 指征患者,如确诊颈内动脉、颈静脉狭窄达 50% 以 上的患者都要即刻上报医院信息协调中心,由信息 协调中心第一时间与患者进行电话或面对面的信息 沟通,了解患者需求,主动把本院和上级医院有阅 历的专家信息介绍给患者,之后继续与其保持 7 天、 15 天、3 个月后的再次信息回访沟通,并对汇总的 所有肿瘤患者实行多学科诊疗模式会诊,目前已开 通 5 个病种的多学科诊疗,很受患者欢迎。此外, 组建了“病友之家”,逐步做好慢病和常见病延伸 服务。
依托“互联网 ”平台,打破传统看病模式和 就医各环节壁垒,改造门诊服务流程,变“群众跑 腿”为“信息跑路”,开展 21 项 “最多跑一次” 的改革服务举措,将智慧医疗运用于挂号、诊疗(自 助查询)、缴费、取药的各个环节,如利用自助机、 自助壁挂机、掌上移动办公系统在诊间就能很快完 成预约、签到、挂号、中药快递、取号、缴费、账 户管理、人脸识别等程序,节省了患者的等候时间, 方便了群众就医流程,调查显示,服务满意度均在 92% 以上。
围绕医院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开展了互联网医 院和中心药房的建设,目的是通过多学科诊疗的 “云”信息化平台,建设“三个一,实现三个三”。 建设“三个一”,即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的医疗联 合体和协作体网上会诊,贯穿全市区域的中医中心 药房——中医云药;深入挖掘运用多学科协作诊疗 平台;直接与上海等地的大医院专家进行网上病例 讨论会诊。实现“三个三”,即实现处方通、支付 通、数据通;药品达、标本达、报告达;人员共享、 药房共享、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已开通了与 6 家乡 镇卫生院的网络对接诊疗服务,方便了基层就医, 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奠定了基础。
医院软实力的建设随着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的推进而成效显著,不仅使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念、 服务理念进入了更高的境界,对方便患者、关爱患 者、提高治愈、控制费用的医改方向也更加明确, 凝聚力更强,打造的服务品牌更加瞩目而具亲和力,同时也推动了中医技术的全面提升,使医院在快速 发展期的道路上越跑越猛。
2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技术项目推陈出新
医院软实力的提升为中医专科发展和临床科研 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温岭市中医院秉承了 传统中医学精华,注重发挥自身技术资源优势,扶 植中医学术流派,加紧技术传承,以本院的国家级 重点专科、省级重点学科为主导,通过学术会议、 技术展示、品牌宣传等方式不断扩大针推科、脾胃 病科的区域影响力,同时扩大部分重点专科规模, 借助上海龙华医院、石学敏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 的传帮带,打造专病优势团队,挖掘专病特色技术, 完善单病种诊疗体系,从而大大提升了中医肿瘤内 科、中医肾内科、治未病科、脑病科的知名度和影 响力。
利用中医在疑难杂症方面具有的独特的诊疗特 色优势,推广专病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疗效, 努力加强中医效方、验方、协定方、外治方剂及科 室特色药茶的研发、推广与应用,如加大“四季膏 方”、“冬令滋补膏方”和“冬病夏治”、“冬病 冬治”等特色品牌的推广力度,并借助上海龙华医 院的技术实行配方自制,2018 年全年服务近万人次。 儿童穴位贴敷“生长贴”及内科系统专科针灸治疗、 眼针疗法等中医药新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吸引了 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国际友人来院体验交流。
利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做大做强治未病学科, 开设治未病诊疗中心,配备专业人员 5 人和专门设 备,进行治未病新项目的开发和应用,如开展针刺、 灸法、拔罐等 20 余种中医药绿色自然疗法,为特 定健康状态人群制定中医“治未病”调理方案,深 受群众青睐。此外,采用微信推送健康养生资讯、 推广常用养生保健技术等方式扩大治未病中心的社 会影响力,提高百姓的“治未病”意识。
医院坚持中西医并重、差异发展学科的战略选 择,对骨科、皮肤科、泌尿科、血管外科、心内科 等西医学科积极引入更多中医诊疗措施,充分发挥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特长,有效提高患者治愈 率。同时,通过加强与上海仁济医院泌尿外科、上 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及介入科、上海第九医院医学 美容科、浙医二院呼吸内科和急诊科、温州医学院 附属二院心内科等技术合作,主动对接,打造专科 差异发展新模式,以推动各个学科不断发展。
积极推广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运用中医整体观及辨证施护的中医思维,实施病情观察、临证施护、 情志护理、饮食用药指导、康复指导等护理服务, 切实提高中医临床辨证施护能力。全院各临床科室 共对 47 个优势病种实施了中医护理方案,其中中 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率达 86.85%,优势病种中医 护理方案辨证施护正确率为 80%,中医护理方案效 果评价率为 90.7%。各科室开展了 6 类以上中医诊 疗特色护理项目(技术),2018 年开展中医护理技 术 30 种,总例次为 613026 例。此外,拓展中医护 理专科门诊技术范围,开展中医护理技术 15 项, 年服务门诊人次达 2000 余人。护士长与中医护理 专科小组成员的中医护理门诊跟师学习达标率为 95%。85% 以上的科室其单位时间住院患者实施中 医护理操作的人次增长率超 10%。在省、市级中医 护理综合技能竞赛中名列前茅。
通过媒体加大对老中医、中医新秀的宣传力度, 扩大其影响力。为做好中医技术的传承工作,充分 发挥名老中医传、帮、带作用,制定并实施院内中 医师带徒工作实施方案和年青中医师出门诊激励方 案,对确定的中医重点培养对象,做实结对跟师工 作。选派优秀中医骨干赴上海龙华医院进修和短期 轮训;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对基层卫生 院的中医技术指导与支持,实施“中医健康大讲堂” 进机关、进社区、下农村等活动,举办中医学术沙龙, 开展“伤寒论”知识培训和大比武活动,不断提升 中医药服务能力。此外,借助浙江中医大学、上海 中医药大学及龙华医院科研平台,加大对科研人才 的培养力度;建立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科研信 息资源共享和科研攻关合作。鼓励医护人员技术创 新,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究,支持学科联合 申报各个级别的科研项目,并积极运用省、市两级 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了院内 60 余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的成果转化。2018 年, 医院全年实现总收入 4.9 亿元,与上一年同比增长 10.1%;医疗业务收入 4.6 亿元,同比增长 9.1%。 门诊量 89.78 万人次,同比增长 5.8%;门诊人均费 用 235.94 元,同比上升 3.5%;出院 2.7 万人次,同 比增长 10.3%;住院手术 6 596 例次,同比增加 525 例次,医院的发展进入了历史的高峰期。
收获的背后凝结着全体温岭中医院人的汗水和 艰辛。如今,他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徐院 长的带领下,朝着创省标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实现 浙江中医名院和全国名中医示范医院的愿景目标不 懈奋斗,追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