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观念出发,分析“十五五”期间我国医院规划发展可能面临的 12 个方面形势,包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总目标;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和首要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繁重艰巨;科技革命浪潮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压力;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因素使医疗健康需求呈现复杂性和多样化;相关制度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体系内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必须坚持的体系建设目标;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是大势所趋;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成为必然;2009 年以来国家和部门层面的制度政策举措大部分还将延续;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医院管理干部队伍。同时,对“十五五”期间医院规划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见解。
目的 研究分析当前我国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情况,以促进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环节中涉及的多部门主体利益诉求的均衡实现,助推三医联动改革进一步深化。 方法 基于政策工具、互动主体与三医联动维度搭建三维分析框架,对收集的 63 份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统计研究。 结果 研究发现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较多,强制性政策工具的过度使用导致政策工具出现结构性失衡现象;互动主体在各维度的参与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三医联动各层次间上下联动性不足。 结论 应提高政策工具运用均衡性,优化内部框架结构;兼顾各方利益,增强互动主体参与积极性;强化三医联动各层次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能力。
目的 分析 2022 年—2023 年某肿瘤医院内科系统运营效率,为医院管理者制定合理的院内资源配置政策和提高医院整体的运营效率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 DEA 模型和 Malmquist 指数法对 2022 年—2023 年内科系统 10 个科室的运营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 结果 2022 年和 2023 年的规模效率平均值分别为 0.791 和 0.818,DEA 相对有效性科室占比分别为 30%和 40%,2023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达到了 1.321。 结论 内科系统的整体运营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超过一半的科室存在投入冗余或者产出不足的问题,建议医院管理者从顶层设计上对内科系统各科室的医疗资源进行整体考虑和科学谋划,以更有效地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和社会效益。
目的 分析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和运行效率,为进一步优化职工医保基金资源配置提出政策建议。 方法 选取 2018 年—2022 年职工医保基金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DEA 模型和 Malmquist 指数模型等测算基金的公平性和运行效率。 结果 职工医保基金存在区域间不平衡现象,同一年份基金结余差距最高可达 6 690 961 万元,且并无减缓趋势。基金区域间不平衡现状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数量、人口老龄化程度等因素有关。2018 年—2022 年我国职工医保基金运行综合效率均值为 0.582,大部分地区基金运行处于相对无效状态。5 年间,基金运行总体效率虽有上升趋势,但提升幅度较小,效率仍然不高。 结论 我国职工医保基金的公平性和运行效率均有待提高。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医保统筹层次,建立基金调剂机制,不断提高基金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目的 探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一院多区”医疗服务的协同管理,提出协同管理的优化路径,以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方法 通过明确“一院多区”的概念及内涵,分析“一院多区”管理的困难与挑战,制定“一院多区”管理要点,在案例医院探索管理模式创新和特色化专科设置。 结果 在“一体化管理、同质化运行、差异化竞争、特色化服务”理念下,案例医院的东、西两个院区在专科设置上各具特色,在 CMI 值、四级手术绝对值和占比、收支结余、医保结付、患者满意度等维度上,医院运行稳健,协同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结论 提出“一院多区”医疗服务协同管理的优化路径,包括:强化精神理念协同,培育特质文化体系;统筹专科设置协同,完善服务互补体系;强化管理体系协同,突出高质量服务供给。旨在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不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目的 为推进一院多区学科高效协同发展进行实践探索,以期为多院区医院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方法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为样本医院,根据 3 个院区建设时间、功能定位、建设面积、床位数、服务人群的不同,科学规划多院区学科布局与定位,提出并实施从强基固本到错位互补,再到协同发展的“阶梯式”学科发展策略。 结果 样本医院积极探索构建多院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竞争优势格局,A、B 院区已完成错位互补的学科差异化布局 2.0 阶段,而开业初期的 C 院区正处在学科分阶段布局时期,预期未来 10 年左右可实现 3 个院区从 1.0~ 3.0 版的学科协同发展进阶。 结论 “阶梯式”学科发展策略符合多院区医院实际,但尚在实践初期,成效仍有待观察。在各院区均完成学科布局后,仍需适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以最大化利用院区资源为主旨,保障医院的医疗需求和学科可持续发展。
文化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实现“一院多区”文化融合是多院区协同发展、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关键要素。以深圳市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一院多区”模式为例,分析“一院多区”医院在文化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难点,探讨通过制定文化融合长期发展战略、构建线上线下跨区域互联体系、建设统一协调的医院文化品牌等路径以实现文化融合的具体实践,达到了强化集团内部凝聚力、促进区域医疗服务均衡配置、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成效,为“一院多区”文化融合和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目的 厘清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HFMEA)在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应用的现状、应用场景与演进趋势,为未来 HFMEA 的扩展应用与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在 CNKI 数据库中检索 2009年—2023 年与 HFMEA 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应用相关的文章,运用 CiteSpace 6.2.R6 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共纳入 383 篇文献,获得 236 个关键词,网络密度为 0.010 2,聚类模块值(Q 值)= 0.716 8,聚类平均轮廓值(S 值)= 0.917 9。HFMEA 应用在我国的演进过程可划分为起源期、迸发期、优化期 3 个阶段。 结论 HFMEA 正在逐步应用于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领域,其应用场景趋向多元,但目前仍主要局限于护理领域,临床、行政、后勤应用薄弱;应用演进趋向深化,但标准化流程不强,尚未广泛推广规范化范式。未来需要通过构建规范流程机制、加强多学科联动合作、培育患者安全文化等方式进行优化与改良。
目的 探索建立科学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应对医院评审工作常态化的新要求。 方法 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组建质管员队伍,构建以委员会为抓手的“大质控”体系,并从月度质控与不良事件正反两个方向查找质量管理问题,持续提升医疗质量。 结果 医院临床路径覆盖率、病案首页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等各项关键指标有了明显改善,质量改进案例屡获大奖,医院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由 B++ 上升至 A 序列。 结论 层级明晰、运行高效的“大质控”体系能够有效应对医院评审新要求,从而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目的 探讨某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的手术分级管理及实践效果。 方法 以 TQM理念强调的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为指导,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研究对象,介绍落实手术分级组织管理、人员授权、环节质控的具体举措和实践效果。 结果 建立了全院统一的手术分级目录库,医院具有三、四级手术权限医师占比提高 16.82%,三、四级手术占比增幅 30.28%,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幅 45.95%,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降幅 48.61%,手术患者死亡率降幅 33.33%。 结论 通过将 TQM 理念融入手术分级管理过程,可提升医疗机构手术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手术患者安全
目的 构建公立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双循环”闭环管理体系,涵盖整体管理的“大循环”和个案管理的“小循环”,旨在为上级部门及同类医院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方法 运用 SWOT 分析、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结合 PDCA 理论,建立公立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双循环”闭环管理体系,并评价实施效果。 结果 “双循环”闭环管理体系建立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报告发生率)从 1.12% 提升至 1.87%,不良事件知识掌握率、不良事件上报意愿率、对不良事件“双循环”闭环管理体系满意率均有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基于“双循环”路径的公立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双循环”闭环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运行、分析和反馈机制,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医疗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问题,可显著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水平。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升经皮肾镜取石术接台准时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2023 年 3 月—10 月在某院泌尿外科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 13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品管圈对策实施前(65 例)和实施后(65 例),前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后者采用品管圈的方式,实施多方位解析和多维度管理策略,建立标准化手术接台流程。比较品管圈对策实施前后经皮肾镜取石术接台各环节耗时、接台准时率和医护满意度。 结果 品管圈对策实施后,手术接台时间由(61.81±3.74)min降至(53.73±3.21) min,接台准时率由 69.23% 显著提升至 92.31%,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升, P 均<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显著优化经皮肾镜取石术流程,提升接台准时率,提高圈员综合能力和医护满意度。
远程医疗作为借助信息技术打破医疗时间空间限制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对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远程医疗实践,包括: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高水平医院建设项目打造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推进多院区远程交流平台同质化建设,利用远程医疗优势助力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及加强信息化建设支撑远程医疗发展、开展教学式远程会诊强化医学人才培养、通过远程医疗促进紧密科研合作等具体举措,有效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这些实践不仅广泛覆盖了多个省份的医疗机构,带动了区域诊疗水平的提升,而且通过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助力对口帮扶工作。本研究还探讨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远程医疗的实施路径,尽管当前远程医疗仍存在诸多困境,但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远程医疗有望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需求。
目的 解决胸部 CT 影像质控中存在的问题,如人工误差大、效率低下、质控标准不一致和技术限制,通过开发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胸部 CT 影像智能化质控系统,提高影像质控的效率和一致性,以确保医疗影像质量。 方法 系统设计包括模块化、定制化质控和基于因果的人工智能质控,以增强鲁棒性和可解释性。系统功能集成了基于 U-Net 和 ResNet 的神经网络模块,用于器官分割、骨骼分割分类、躯干提取、噪声分级、影像质量分析和伪影识别。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多种质量问题影像的数据集,并在多家医院进行了系统部署和测试。 结果 系统在识别胸部 CT 影像中的质控问题上表现出较高准确率,综合识别准确率达到 80% 以上。系统处理每张 CT 影像的时间平均在 1~ 2 min,显著低于人工质控所需时间。实际应用中,系统提高了胸部 CT 影像的质控效率和一致性,减少了因影像质量问题导致的重复检查,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结论 基于人工智能的胸部 CT 影像智能化质控系统显著提升了影像质控的效率和一致性,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担,提高了阅片效率和患者就诊体验。
目的 探索放射治疗高效运行机制,实现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医患满意度。 方法 采用供应商—投入—流程—产出—顾客(Supplier-Input-Process-Output-Customer, SIPOC)模型、就诊效率(Process Cycle Efficiency, PCE)分析法发现放疗全流程痛点,使用鱼骨图、名目团体法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制定持续改进方案,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效率监测绩效考评机制、设定改善目标等举措,优化服务流程;以上机治疗等待时间和医患满意度为观察指标,评估改进效果。 结果 上机治疗等待时间明显缩短,限时完成率即 10 天内放射治疗率由 18% 提升至 51%;就诊效率由 12% 提升至 16%;医患满意度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从 93% 提升至 98%;医生满意度从 80% 提升至 95%,物理师和技师满意度从 85% 提升至 95%。通过信息化建设,数据信息后台自动采集,实现放疗子系统互联互通。 结论 实施智慧化的放疗服务模式,对放疗流程实行全程闭环管理,提升服务能力,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搭建可视化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数据流的互联互通,对强化质量控制、提升工作效率、激发持续改进的内生动力、提升科室综合竞争力具有明显效果。
目的 探讨采用 FOCUS-PDCA 循环法重塑合理用药体系以降低医院药品费用占比的管理成效。 方法 以某三级甲等医院药品费用占比偏高为问题导向,按照 FOCUS-PDCA 策略的 9 个步骤,采用鱼骨图、柏拉图等质量管理工具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对管理前后各类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评价管理效果。 结果 FOCUS-PDCA 循环管理后,全院患者的药品费用占比、出院患者次均药品费用、医院 A 类重点监控药品、B 类重点监控药品和普通类药品销售金额均较之前下降,住院医嘱合格率较 FOCUS-PDCA 循环管理前降低。 结论 通过 FOCUS-PDCA 循环管理,建立医院多部门共同协作的局面,优化临床路径,可明显降低医院药品费用占比,实现提质增效。
目的 通过对医学院师生进行调研访谈,探索构建党建引领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行动模式,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方法 依据《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提出的新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对 628 名医学生和部分教师进行调研,综合分析医学院校人文素养培育中的问题。 结果 医学院校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亟待提升,存在党建引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思政教育缺乏医学特色等问题,医学生在医学人文认知、认同和实践中还有较强的可塑性。 结论 提出党建 + 教学改革、社会实践、医校协同的发展路径,全方位开展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行动。
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策略对于提高退役军人群体整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退役军人作为特殊群体,经历了特殊的职业生涯,面临着独特的健康风险和需求。通过健康教育、定期体检、疾病筛查和健康档案管理等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退役军人的整体健康水平。这不仅有助于减轻医疗负担,还能提升退役军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针对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定期体检和疾病筛查的落实率有待提高,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也亟待完善。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更加科学、系统和全面的健康管理策略,确保每一位退役军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健康服务。通过综合施策,可以实现退役军人健康管理的预防为主目标,促进退役军人的心身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目的 分析县级公立医院医用耗材管理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医用耗材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某三级甲等医院托管县级公立医院后,应用“六步法”对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用耗材进行管理。 结果 实施“六步法”管理后,被托管医院新耗材引进审批率为 100%,年预算万元以上耗材招标采购及合同签订率为 100%,医用耗材采购价格整体下浮44.45%,检验科试剂耗占比下浮 37% 左右。 结论 实施“六步法”管理后,被托管医院在医用耗材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了医用耗材采购和管理的廉政风险。
目的 以贵州省贵安新区为研究试点,对乡村医生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同质化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检验,为今后本省开展乡村医生基本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师资入乡,上门培训”方式对贵安新区共 83 名乡村医生进行一对一的适宜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并在培训前、培训后、培训结束 3 个月后进行技能考核,采用重复方差分析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培训后的乡村医生 4 项技能考核成绩均达到良好水平(均> 80 分),考核成绩在培训前、培训结束后、培训结束 3 个月后这 3 个时间节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培训结束 3 个月后 4 项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平均分较培训结束时均有所降低。 结论 通过“师资入乡,上门培训”方式对乡村医生进行适宜急救技能培训可加强乡村医生的基础急救技能,从而提升乡村医生的基础急救医疗服务能力。
目的 以贵州省贵安新区为研究试点,对乡村医生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同质化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检验,为今后本省开展乡村医生基本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师资入乡,上门培训”方式对贵安新区共 83 名乡村医生进行一对一的适宜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并在培训前、培训后、培训结束 3 个月后进行技能考核,采用重复方差分析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培训后的乡村医生 4 项技能考核成绩均达到良好水平(均> 80 分),考核成绩在培训前、培训结束后、培训结束 3 个月后这 3 个时间节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培训结束 3 个月后 4 项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平均分较培训结束时均有所降低。 结论 通过“师资入乡,上门培训”方式对乡村医生进行适宜急救技能培训可加强乡村医生的基础急救技能,从而提升乡村医生的基础急救医疗服务能力。
目的 从需求方角度探讨远程会诊服务发展的动力、支付意愿和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证据。方法 利用条件价值法进行实地调查,通过 Tobit 回归、需求估计等方法分析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在假设情境下,有62.63%(848/1 354)和 66.54%(901/1 354)的农村家庭分别选择了使用远程会诊服务的形式咨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医生,支付意愿的平均值分别为(87.00±109.25)元和(131.80±141.41)元,中位数分别为 50 元和 90 元。 结论 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愿意选择远程医疗服务,尤其是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远程医疗服务。未来远程会诊服务的开展需要以居民的需求为中心,拓宽筹资渠道,丰富服务内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目的 了解我国法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从四川省、浙江省、黑龙江省与广东省的 4 所医学院校随机抽取法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建立决策树模型探讨其专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其专业认同感的影响机制。 结果 本研究纳入有效样本 249 份,法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条目均分为(3.731±0.720)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月生活费和领悟社会支持是法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P < 0.05)。自我效能感得分> 10.500 分、社会支持得分> 19.500 分的法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最高(平均值为 96.667 分)。社会支持得分≤ 18.500 分、自我效能感得分> 12.500 分的法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次之(平均值为 95.091 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专业认同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effect = 0.978, 95%CI (0.541, 1.514)],效果量为 42.39%。 结论 法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得分略低于其他医学类专业,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月生活费和领悟社会支持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专业认同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相关部门需综合考虑个体、家庭和社会 3 个维度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进行干预。
目的 研究新媒体对医患信任关系的影响并梳理其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借鉴。 方法 在利用 CiteSpace 软件梳理新媒体对医患信任关系影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其相关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得出的计量结果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结果 国内与国外的发文量变化趋势虽然不同,但两者对于新媒体影响医患信任关系的研究均集中在近 10 年;国内与国外发文量排在前 9 位的期刊分布以及两者研究侧重点也存在差异。 结论 当前国内外对新媒体与医患信任关系的理论讨论及实践探索较多,但国内外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可以据此特点为国内展开纵深研究提供思路。
目的 对彝医药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分析和把握彝医药政策设计的优劣之处,为相关部门政策优化和执行提供参考。方法 构建 PMC 指数模型,计算 PMC 指数并进行 PMC 曲面图分析,对样本政策进行量化评价。 结果 纳入研究的 16 项政策PMC 指数平均得分为 6.45,属良好等级,其中,优秀级政策 4 项,良好级政策 10 项,不良级政策 2 项。 结论 彝医药政策整体质量优良,但政策目标制定缺少支撑保障,政策工具使用结构不均衡,强制型政策工具占比较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各地彝医药发展特色优化均衡各类政策工具的使用。未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提高该模型的普适性,尝试开展多民族医药相关政策的量化分析与比较研究。
目的 聚焦中医药院校专职组织员的“选、育、管、用”,以嵌入式视角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融入专职组织员胜任素质中,探讨优化中医药院校专职组织员胜任力素质发展对策。 方法 基于 NVivo 20 软件,采用质性研究对专职组织员胜任力要素以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文本进行分析。 结果 构建专职组织员胜任力基本素质特征以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特征。结论 通过阐释和分析二者的结构内涵,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和专职组织员的基准性胜任特征以及鉴别性胜任特征相契合,二者的融合能够有效对我国专职组织员专业化、职业化和特色化发展模式进行再补充。
目的 对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的研究进行范围审查,归纳和总结现有评价方法,为今后构建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方法 对 7 个英文检索平台即 Cochrane Library、CINAHL、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PsycINFO、ERIC 和 4 个中文数据库即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4 年 6 月 1 日,获得的文献由 2 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提取相关内容,纳入文献采用 ARKSEY 等制定的范围综述框架进行分析。 结果 共检索出 6 312 篇文献,最后纳入 108 篇,其中,中文文献 83 篇、英文文献 25 篇,发表年份为 2005年—2024 年,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研究有 18 篇(16.7%),其余研究为思政教学前或结束时的单次评价;评价对象以学生为主,指标涉及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职业角色、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或认可度、考试成绩 6 个维度;评价工具多采用量性工具如量表、自制问卷和考试试卷。 结论 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多采用量性工具,以评价护生的情感态度或行为倾向为主,建议未来研究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关注评价对象双向化、评价指标多元化和评价过程持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