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国家层面“双通道”管理机制政策特征,为完善“双通道”管理机制政策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北大法宝数据库,检索并纳入 8 份与“双通道”管理机制相关的政策文件,基于政策工具和利益相关者构建二维分析框架,借助 Excel 并利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文本内容分析。 结果 政策制定者倾向于使用环境型政策工具;针对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的政策工具使用相对均衡,各种政策工具均有涉及;针对定点药房,政策制定者使用的政策工具总量较少且种类相对单一。 结论 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符合制度框架构建的政策定位,但仍需重视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政策关注力度,探索发挥供给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目的 从政策工具视角出发,梳理我国儿童药物有关政策文本,分析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以期为今后儿童药物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建议。 方法 检索 2011 年—2022 年国家层面发布的涉及儿童药物的重要政策文件并进行编码分类,从基本政策工具和儿童药物政策体系两个维度统计分析儿童药物政策工具的具体使用情况。 结果 共纳入 19 份与儿童药物有关的政策文件,经过编码共得到 65 个内容分析单元。基本政策工具维度方面,供给型政策工具居多,占 52.30%;环境型政策工具次之,占 35.38%;需求型政策工具较少,占 12.32%。儿童药物政策体系维度包括注册审批、安全标准、人才培养、研发创新、宣传教育 5 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研发创新相关内容较多,占 38.46%;安全标准和注册审批相关内容居中,分别占 29.24% 和15.38%;人才培养与宣传教育有关内容涉及较少,仅占 10.77% 和 6.15%。 结论 儿童药物政策整体上对于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重视程度较低,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及儿童药物政策体系内部政策工具的使用均存在失衡;政策工具类型需向需求型倾斜,同时增加环境型政策工具中激励性工具的使用以及提高供给型政策工具中硬件设施等应用投入。
目的 对我国医联体政策文本进行评价,识别政策的核心内容和政策偏差,为进一步优化医联体建设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方法 基于文本挖掘和量化评价,结合已有学者的研究构建 PMC 指数模型,对我国医联体建设的相关政策进行分析。 结果 纳入的 9 份政策文本中,2 份政策为优秀政策,7 份政策为良好政策,PMC 指数得分均值为 7.268,总体来看科学合理,能够满足医联体的发展需求,但结果显示医联体政策存在诸如缺乏激励措施的运用、政策功能不明晰以及科技手段运用不足的问题。 结论 我国医联体政策基本完善,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应考虑激励措施、政策定位、创新手段等的进一步完善。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患者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越来越大,当患者信息权受到侵犯时,会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和社会秩序,使医患关系更加紧张。因此,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应当全力保障患者的个人信息不受侵犯和不被泄露。文章通过明确患者信息权的概念,从医疗机构的角度针对患者信息权受到侵犯的情形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切实保护好患者的个人信息不受非法侵害,从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共同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和社会秩序。
目的 分析 GM(1,1) 模型在我国异地就医领域中应用的可行性,并预测我国异地就医未来发展变化趋势,以期为医疗保障的政策制定与规划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 GM(1,1) 模型,对 2023 年—2030 年我国异地就医人次和医疗费用变化趋势进行定量预测分析。 结果 异地就医人次 2023 年—2030 年预测结果分别是 11 605.476 万、12 306.701 万、13 029.631 万、 13 774.936 万、 14 543.310 万、 15 335.467 万、 16 152.142 万、 16 994.094 万人次,其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 6.103%;而异地就医医疗费用 2023 年—2030 年预测结果分别是 5 402.736 亿、5 769.652 亿、6 149.246 亿、6 541.956 亿、6 948.235 亿、7 368.554 亿、7 803.395 亿、8 253.262 亿元,其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 4.385%。 结论 运用 GM(1,1) 模型对我国异地就医未来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是可行的,且预测精度等级优秀,预测值与实际值走势一致,模型拟合度较高,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较为科学的预测效果。同时,从异地就医的风险管理、基金监管和疾病预防 3 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异地就医健康良性发展。
目的 探讨县域优质医疗服务的均等化问题,以期为保障老年人口健康需求,促进老年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和空间计量模型,以全国县(区)为研究单位 ( 港澳台未统计 ),探究我国老年人口医疗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基于老年人的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可达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老年人获取优质医疗资源的便捷性较好。空间可达性的分布沿着“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扩散递减,且地区间差异较大。从影响因素来看,医疗卫生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抚养比、城镇化率水平、公共汽(电)车拥有量对地区老年人获取优质医疗资源均有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 结论 应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区域间均衡分布,从而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空间可达性。
整合优质资源,加强市县联动,开展市域一体化卫生人才引进是卫生健康引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阐明了苏州市对卫生人力资源的渴求和推进市域一体化引才的必要性,对苏州市卫生人才引进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标先进城市做法,从建立全域引才工作体系、搭设招才引智平台、营造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探索,逐步打造富有苏州卫生健康行业特色的引才品牌,取得了明显的引才聚才成效,并提出今后要进一步提高市域一体化引才参与度、品质度、精准度的发展思路。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了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此后“国考”成为了全国公立医院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成为了医院推进管理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面对国家深化医改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内蒙古某三级公立医院以“国考”为导向,找准发展定位,提高医疗水平,重视学科建设,构建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内部管理机制,提升了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患者安全和服务质量,优化内部管理,推动了医院高质量发展。
目的 探讨构建专科经营助理岗位胜任指标模型,为高质量培养医院运营管理人才提供有效路径。 方法 将成熟的胜任力模型理论应用到公立医院专科经营助理岗位,通过工作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提炼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精细化管理及专科经营助理岗位的实践特点和能力需求,构建专科经营助理岗位胜任指标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结果 构建了工作技能、关键能力、核心价值、个人素质 4 大维度胜任指标模型,包含 18 个胜任指标。 结论 岗位胜任指标模型的构建为医院专科经营助理的选拔和培养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医院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目的 探讨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三级综合医院死因监测工作的全流程管理实践,并分析实践效果,以期提升医院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方法 通过分析死因监测工作的发起、填报、审核、上报等各环节的全流程干预,采取完善工作制度、细化规范流程、提升业务水平及信息化应用等措施,对死因监测进行全流程管理,杜绝漏报和迟报,保证死因信息的完整和准确,提高死因监测规范化水平。 结果 死因监测实行全流程管理后,一方面提升了死因监测工作的流畅性,确保了死因监测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另一方面大幅度提升了死因监测的工作质量,无死亡漏报情况发生,死因监测报卡及时率、多死因链比例分别由 2022 年的 90.68%、60.56% 上升至 2023 年的 98.41%、69.75%,根本死因不准确比例则由 2022 年的 13.66% 下降至2023 年的 6.69%。 结论 死因监测全流程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迟报、漏报风险,提高死因监测规范化水平,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对其他医院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目的 构建互联网医院多个平台协同的危急值闭环管理业务流程,实现互联网医院危急值闭环管理,提高互联网医院服务质量。 方法 基于互联网医院移动医生端和患者端模块,实现与第三方检查、检验系统协同,构建危急值确认、推送、处理、报告等流程,实现互联网医院危急值由医生、医技科室、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三级管理模式。 结果 系统自 2021 年 7 月实施上线后,经过 6 个月的运行使用,危急值处理及时率和平均处理时间均有较大改善,并趋于稳定。 结论 通过构建互联网医院危急值闭环管理系统,保障了互联网医院患者的医疗安全,运行数据表明互联网医院就诊患者的危急值处理及时率不断提升,平均处理时间逐步下降,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互联网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守护乡村振兴“健康线”的重要体现。通过收集卫生健康统计数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走访调研,了解玉林市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系统总结了玉林市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特有优势和有利契机,剖析了客观存在的劣势和面临的挑战,并基于不同的战略组合选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运行机制优化战略、特色化发展战略、医疗服务提升战略、人才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胸痛中心(chest pain center, CPC)能够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救治效果,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基于对标准版 CPC 建设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的认识,郸城县人民医院根据《胸痛中心(标准版)建设与评估标准》,开展标准版 CPC 建设实践,包括:创新组织架构及管理模式、提升核心技术能力、构建移动的“大急诊”并提升院内外协作能力、建立信息化绿色通道、强化培训教育以提升 CPC 知晓率,为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救治,同时提升了县域内急性心血管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水平。结合医院的探索和实践,为加强县域 CPC 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能力,推动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福建省二级以上非中医类公立医疗机构中医科设置与发展现状,提出改善福建省非中医类公立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建议。 方法 采用实地调研法、深度访谈法与数据分析法,对省内非中医类公立医疗机构进行调研与分析。 结果 福建省内二级以上非中医类公立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可持续发展不受重视,人才队伍质量有待提升,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医药的能力薄弱,中医药医保政策有所制约,中药制剂生产受限。 结论 福建省对于二级以上非中医类公立医疗机构,应完善机制,加强政策保障,加大扶持,提升中医药基础建设;加强培养与培训,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升中医药管理能力。
目的 基于 2023 年中国社会治理调查数据库,分析居民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用频数和频率对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和居民总体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 χ2 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的差异,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居民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 2023 年居民总体公共卫生服务满意率为 69.76%,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居民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是年龄、居住类型、是否参加医疗保险、政府工作效率、政府工作人员素质、政策执行效果、政策公平性以及医疗机构信任度。 结论 近七成居民对当前公共卫生服务表示满意,老年、居住在城市、拥有医疗保险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更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府工作人员素质是居民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的首要影响因素,政策执行效果、政策公平性、医疗机构信任度是居民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目的 通过评价临床医学博士后的学习风格特征,提升学习者对自我学习风格的认知,提高学习灵活性,以指导教学实践。 方法 选取 50 名参与内科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学博士后,采用 Kolb 学习风格量表 4.0 版开展问卷调查,分析临床医学博士后学习风格特点,比较不同特征被调查者学习风格的分布情况、学习环节得分差异及学习弹性差异。 结果 临床医学博士后学习风格分布:思考型占 20.0%,分析型占 20.0%,平衡型占 16.0%,经验型占 14.0%,回顾型占 10%,行动型占 8.0%,决定型占 8.0%,想象型占 4.0%,无被调查者归属创始型。在女性博士后中,平衡型最多,其次是思考型、分析型和经验型,男性博士后则以思考型、分析型为主,平衡型显著少于女性博士后。8 年制项目毕业博士后以思考型、分析型为主。在未来专业方向为内科的博士后中,思考型占比最多,其次为分析型和经验型,未来专业非内科的博士后以平衡型和分析型为主。毕业后第 1 年的被调查者具体经验(CE)得分显著低于其他毕业后年限组(P < 0.05),其他学习环节得分及学习弹性在各类型分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临床医学博士后的学习风格以思考型和分析型为主,擅长抽象概念与反思观察。可以根据博士后学习风格来调整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合理的转化模式和完善的体制机制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飞跃的重要保障。对我国中药类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中药类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中药类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存在成果产权归属不清晰、转化供需双方沟通不畅、缺少临床安全性数据、缺乏科学指导而影响转化实效等问题,据此,提出了利用成果评估方法合理界定成果产权归属,积极搭建成果转化通道助力加速转化,建立科学完善的利益分配和风险管控机制,加速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外部环境,加强对中药类成果的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意识等对策建议。
小学阶段是儿童常见口腔疾病的高发时期,学校开展口腔健康教育课程是提升小学生口腔健康素养、预防常见口腔疾病的重要途径。利用SWOT分析法梳理我国小学校开展口腔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协同多方以营造口腔健康支持性环境;丰富内容并建设口腔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满足需求以探索多层次口腔健康教育及管理模式。
目的 分析医院廉洁建设的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为进一步深化纪检监察工作、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主题检索,以中国知网(CNKI)1990 年—2022 年发表的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使用 CiteSpace 软件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变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共检索并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 633 篇,医院廉洁建设研究的文献量呈增长趋势;发文量≥ 4 篇的机构有 7 个;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医德医风建设研究、助力医院管理研究和医院纪检监察工作研究 3 个方面。未来的研究热点趋向于结合时代背景的医院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及强化廉洁风险防控管理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 今后的研究应通过强化学术合作研究、深化前沿问题研究、优化研究队伍建设等,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
目的 探讨医院科研档案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热点及发展趋势,为我国医院科研档案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 2003 年—2023 年发表的关于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的文献,形成文献库。运用 CiteSpace 6.0.R.6 软件对年度发文量、研究作者以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结果 纳入研究的文献共 275 篇,2003 年—2016 年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在 2016 年发文数量达到峰值,2017 年以后发文数量较 2016 年有所下降,但总体发文数量稳定,仍保持较高水平。研究热点为对策探讨、信息化、信息共享等方面,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结论 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今后应进一步改革医院科研档案管理模式,推进医院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促进医院科研档案管理成果转化。